满江红 秋瑾

小住京华,早又是中秋佳节。
我在京城小住时日,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。
是中秋佳节。
“又”字体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、年华虚度的感慨。中秋佳节,自己一个人寄居酒店,不能和家人团聚,
内心是孤独的。

为篱下黄花开遍,秋容如拭。
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,秋色明净,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。
赏析:“拭”字,写秋色澄明,十分传神。然而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,乐景反增悲哀。
(“为篱下,黄花开遍”,是化用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”和李清照“人比黄花瘦”的诗句,写秋色,但主要
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。)

四面歌残终破楚,八年风味徒思浙。
译文:四面的歌声渐歇,我也终如汉之破楚,突破了家庭的牢笼,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。
赏析:运用“四面楚歌”的典故,四面楚歌”比喻
四面受敌、孤立无援的困境
。写出国家四面受敌、孤立无援的困境,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。也比喻自己四面受敌,孤立无援的困境。
终破楚:我也终如汉之破楚,突破了家庭的牢笼。作者用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汉军破楚的故事,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。(这是应该是喜悦、激动的)
**八年风味徒思浙:**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。(回忆往事)
回忆什么往事?
自己的遭遇。

苦将侬强派作蛾眉,殊未屑!
译文: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,其实,我是多么的不屑啊!
“苦将侬、强派作蛾眉”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,实则奴仆不如的“八年风味”。“殊未屑”
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,并不留恋,相反加以蔑视。

总结:“每逢佳节倍思亲。”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,而作者却寓居客栈,不免有“人比黄花瘦”的
冷落之感。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,而今破楚自立,又不免有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喜悦之情。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,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,别具匠心。
在封建社会里,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作者用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汉军破楚的故事,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,并不过分。“苦将侬、强派作蛾眉”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
的生活,实则奴仆不如的“八年风味”。“殊未屑”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,并不留恋,相反加以蔑视。

上片的内容:回顾过往生活。
情感:激动喜悦
冲破牢笼,获得自由,悠然自得
具体表现的句子:四面歌残终破楚,八年风味徒思浙。----喜悦,自由
为篱下黄花开遍,秋容如拭。 悠闲,自由。
当然,也有苦闷的:
小住京华,早又是中秋佳节:中秋佳节,独自一人,倍感孤独。
四面歌残终破楚,八年风味徒思浙。思浙:思念故乡。

下片:
身不得,男儿列,心却比,男儿烈。
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,加入他们的行列。但是我的,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
赏析:三字短句,短促有力,通过身心对比和反衬,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,抒发了作者渴望投身革命、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。
算平生肝胆,因人常热,俗子胸襟谁识我?英雄末路当磨折。
译文:我的一颗心,常为别人而热。那些俗人,心胸狭窄,怎么能懂我呢?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,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。

莽红尘何处觅知音?青衫湿!
译文:在这莽莽红尘之中,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?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。
直抒胸臆,引用白居易《琵琶行》“江州司马青衫湿”的典故,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,知音难觅的悲伤,对自己前途的担忧。

词的下阙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,但知音难觅,不觉泪湿衣巾。作者虽是女子,但“心却比,男儿烈”,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。离家出走以后,下一步怎么办?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。平日诗人,虽以肝胆相照,真诚恳切,但不为世俗所了解,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。
现在离家以后,在大千世界中,何处去找知音?如果找不到知音,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?想到这一点,不觉伤心落泪,也是很自然的。“何处觅知音”?这对当时的秋瑾来说,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,它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。特别在封建社会里,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,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?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“必知音之难遇,更同调而无人”的困境(《致琴文书》)。这种担心和忧虑,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。

词的下片:
苦闷忧愁:
冲破牢笼,面对未来,担心不已
投身革命,报效国家,知音难觅

思想感情:
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,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