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
2024-09-28
5 min read
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
一、表达技巧(艺术手法)
1. 表达方式
- 记叙:讲述事件的经过。
- 描写:细致刻画人物、景物或事物的状态。
- 抒情: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- 说明:介绍事物的特征、性质或原理。
- 议论:对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,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。
2. 表现手法
- 起兴、联想、烘托、欲扬先抑、对比、正侧、象征、前呼后应、由实入虚、虚实结合、用典、直抒胸臆、借景抒情、寓情于景、情景交融、托物言志、借古讽今、化动为静、动静结合、以小见大、借事说理、铺垫、伏笔等。
铺垫与伏笔的区别
- 铺垫:往往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大肆渲染,所使用的笔墨较多,可以铺陈,如情节高潮的前奏、一些表现人物的景物描写等,可谓浓墨重彩。
- 伏笔:贵在“伏”,言语不多,一般是“细节”。巧妙的伏笔,在没有看到“照应”之前,貌似“闲笔”。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,点到为止。
二、修辞手法
- 比喻: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,把……(本体)比作……(喻体)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……(对象)的……(特性)。表达了作者的……的感情。
- 拟人: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,把……人格化了,赋予他人才有的动作或情感,生动形象地描写了……特点(情景),抒发了……的情感。
- 夸张: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,突出强调了……的特点,表达了……的情感,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- 反问: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,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……的感情表达出来,语气更强烈,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。
- 排比: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,有力的写出了……的特点,加强文章语气,增强语势,表达了强烈的……感情。
- 对偶: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,描写了……,抒发了作者对……的感情,节奏明快,富于音乐美。
- 设问: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,提出问题,引人思考,强调了……(对象)的……(特点)。
- 反复: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,突出(强调)了……的情感(内容、心情)。
三、记叙文六要素
- 时间: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。
- 地点: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。
- 人物:参与事件的主要人物。
- 事件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:事件的完整过程。
四、记叙顺序
- 顺叙: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,情节发展脉络分明,层次清晰。
- 倒叙: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,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,造成悬念,引人入胜。
- 插叙: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,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,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。
顺叙、倒叙、插叙的作用
- 顺叙:叙事有头有尾,条理清晰,读起来脉络清楚、印象深刻。
- 倒叙:
- 造成悬念,引出下文,引起阅读兴趣。
- 避免平铺直叙,增强文章的生动性。
- 开篇点题,使结构更紧凑。
- 插叙:
- 交代了……的内容(概括内容)/解释了……的原因。
- 推动情节发展,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。
-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、衬托作用。
- 突出人物性格(形象)。
- 丰富文章内容,使文章情节更完整。
- 突出文章主旨。
- 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,避免平铺直叙。
五、描写手法
1. 人物描写(顺口溜:外语动心神)
- 神态描写: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。
- 语言描写:对人物的独白、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。
- 动作描写:对人物个性化行为、动作的描写。
- 心理描写:对人物心理的活动(内心感受、意向、愿望、思索、思想斗争等)的描写。
- 肖像(外貌)描写:对人物的身材、容貌、姿态、服饰以及表情、仪态等的描写。
作用
- 反映人物心理。
- 刻画人物性格。
- 交代人物的身份、地位。
- 推动情节发展。
- 揭示文章主题。
2. 环境描写
自然环境
- 对自然界的景物,如季节变化、风霜雨雪、气候、时间等的描写。
作用
- 提示时间、季节和环境特点。
- 渲染……气氛。
- 烘托人物……心情,表达了……感情,突出了人物……性格。
- 为……做铺垫,推动情节的发展。
- 揭示主题。
社会环境描写
- 对社会背景、时代氛围、地域风光的描写。
作用
- 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。
- 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。
-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。
- 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。
- 渲染环境气氛,衬托人物心情。
- 推动情节发展,深化主题。
六、记叙线索
- 实物:以某个具体事物为线索贯穿全文。
- 人物:以人物的活动或思想情感变化为线索。
- 思想感情变化:以作者或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。
- 时间、地点变换:以时间或地点的变换为线索。
- 中心事件: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。